首页 千金被无情赶出豪门,转身下乡了 书架
设置 书页
A-24A+
默认
第1100章 梨簧戏
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

('沈爷爷点点头:“是啊,而且福气还在我们自己家呢,我们可要惜福。”

沈奶奶附和:“是啊,要惜福。”

第一个表演结束了,得到了全场的掌声和欢呼,舞队也跳得大汗淋漓,但听到大家的掌声,这段时间的训练感觉都值得了。

互相对视一眼,都会心一笑,今晚表演很成功,可以功成身退了。

沈文旭对旁边的工作人员道:“设置一下,大屏幕循环播放刚刚的表演。”

工作人员应道:“是,宝总。”

几秒钟之后,大屏幕上就开始循环播放刚刚的舞龙了,播放之后,整个景区更加热闹了几分。

大屏幕挂得比较高,一些刚刚没看到的,还有没看过瘾的,纷纷转头去看大屏幕。

而游客们也纷纷把刚刚录制的视频发到朋友圈,微博,还有一些短视频平台,不过几分钟时间,五湖四海的朋友们都看到了。

纷纷在视频下方留下评论:

“现在很难看到正宗的舞龙了,今天这个还挺好看,看得出来是下了苦功夫的。”

“这舞龙看起来大气磅礴,要是在现场看就更好了。”

“可惜我的假期只有两天,不然我一定要去现场看看,这年头很难看到这么好看的舞蹈了。”

“博主威武,艺术团威武!”

“为我们博主打call……”

很快短视频就火了起来,短时间内,好多人刷视频的时候都会刷到舞龙视频,文化传播相当广泛。

直播间——

【果然没让我失望,第一个节目就拿捏了我的心。】

【那两条龙活灵活现的,舞动的时候,好像真的两条龙似的,也不知道是什么材料做的。】

【艺术团的节目从来不会让人失望,这次再次刷新了我对艺术团的喜欢。】

【好想自己上去舞动一下,真的好漂亮啊,灯光师也是一个人才,我发现博主那边全是能打的人。】

【真漂亮,一边吃鸭货,一边看直播表演,简直一绝。】

【……】

一个个打赏礼物在屏幕上飞动,绚烂多彩,极为绚丽好看。

沈宝宏看到这一幕最激动了,每次直播都能收很多礼物,并且直播间热度也会飙升到第一,是其他直播间没办法比的。

其他工作人员看到也特别激动,打赏得多,意味着他们的奖金也多,一切都是干劲儿啊!

夏蕊再次上台:“我们的第一个节目舞龙,大家还喜欢吗?”说完之后把话筒对向观众们。

大家齐声回答:“喜欢,再来一个。”

夏蕊把话筒收回去,脸上是得体的笑容:“第一个节目十分精彩,但我们第二个节目也不差,欢迎我们的梨簧戏班,接下来给我们大家表演梨簧戏。”

“大家应该没有在这里的场合看过梨簧戏吧?我们请过来的这些戏班可有一些年头了,具体有多少年头,我们先留一个悬念,等会儿大家看了我们的表演家们自行猜测一下。”

“好了,不耽搁大家的宝贵时间了,接下来请欣赏梨簧戏。”

独特的梨簧戏敲锣打鼓的声音响起,表演家们已经穿戴好,随着声乐开始表演起来。

梨簧戏,亦称草根戏、平安戏,据明朝正史《太平府志》记载,当涂、芜湖等地立春日有“妆戏到,征女伎”的风俗,后清朝黄钺写《于湖竹枝词》时,把平安戏定名为“梨簧戏”。

芜湖泥簧戏也曾“星光灿烂”,有张季瀛、王振林、胡家寿、金立兴,称为“泥簧四状元”,张季瀛家藏手抄剧本有三尺多高,可惜在1931年夏天毁于洪水。

草根命的泥簧戏经不住洋风的摧折和“官”木的裹挟,上世纪三十年代后,仅以散兵游勇坐唱维持,县志说:“有所谓泥簧者,词甚俚俗,杂以小曲,盖为盲女弹词者流,人有喜庆辄招之,视为营业云。”

1927年,张季瀛的第三子张一鸾想继承父业,振兴泥簧戏,集合一批艺人在北门沈凤鳖家办起一个“泥簧公所。”这是一个共和班性质的职业演唱团体,也是训练泥簧戏演员的习艺所。

解放后,芜湖文化部门贯彻“百花齐放”、“推陈出新”,整理的传统剧目主要有《安安送米》、《回头桥》、《三戏牡丹》、《合钵》、《祭塔》、《窦老送子》、《陈琳抱盒》、《闹院》、《逼休》、《扇坟》等。

1959年招收一批男女少年学员,正式建立“芜湖市梨簧戏剧团”,编演出《白蛇传》、《秦香莲》、《二度梅》、《三请樊梨花》等。

陶渊明“采菊东篱下…性本爱丘山”,也许泥簧戏“本是坊间狗尾草,无为招摇在高枝”。

当芜湖的官办剧团因为“经费不足”、“演员老化”而偃旗息鼓时,中江桥、陡门山、后家山头的小剧场铿锵开锣。

2006年,芜湖市申报的梨簧戏入选h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此刻,舞台上表演的就是《安安送米》。

安安送米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,属于明传奇《跃鲤记》的一折。

书生姜诗,误信谗言,迫于母命,将妻庞三娘休弃。

三娘无颜回归母家,只得寄迹尼姑庵中。

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
首页 书架 足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