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 - 肥鸟先行 - 格格党 书架
设置 书页
A-24A+
默认
第135章 准奏颁行
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

第136章 准奏颁行

腊月二十三。

大明已经有类似小年的说法,也就是在这一天官府和百姓都会进行祀灶的活动。

此外,还有「官三民四」的说法,也就是军户丶官宦人家腊月二十三日祀灶,民户腊月二十四日祀灶。

苏泽觉得也许这个「官三民四」,就是日后南北方小年日期不一样的源头。

苏泽也是官户,徐渭早早地准备好了祭祀灶神的贡品。

清理灶台,打扫卫生,接着苏泽又焚香祷告,祈求灶神「上天言好事」,护佑家宅平安。

而就在苏泽在家中祭祀灶神的时候,都察院内却热闹非凡。

——

都察院。

其实本来都察院都已经锁衙了。

但是因为六科和都察院之间的争斗,左都御史王廷又宣布重新打开了都察院的衙门。

王廷是刚刚从南京调任京师的。

看着下方激愤的御史们,王廷有些头疼。

他是昨日才抵达京师的。

王廷原本是南京礼部尚书。

南京有一套和京师一样的六部班子,但是南京的户部丶吏部都是空心化的部门,所以南京礼部是南京六部第一,南京礼部尚书,也和南京镇守太监,南京五军都督并列为南直隶三巨头。

这是南直隶份量最足的职位,也被称为外官第一。

有趣的是,大明的外官第二也在南直隶,这就是驻节在淮安的凤阳巡抚。

凤阳,也就是大明的龙兴之地,朱元璋的老家。

巡抚凤阳,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意义。

但是凤阳现在就是一座大型皇家监狱,所以凤阳巡抚的衙门在淮安。

而淮安又在大运河南北要道上,所以凤阳巡抚又兼任漕运总督。

凤阳巡抚,又称之凤抚或者淮抚,是含权量第二大的地方官。

剩馀的官员,就算是总督巡抚,都远远比不上这两个职位。

而左都御史,是都察院的一把手,是大九卿中仅次于六部尚书的职位。

按理说,王廷从南京礼部尚书升任左都御史,也算是高升了。

但是王廷却高兴不起来。

他的调任,是前任首辅徐阶离开京师之前的最后一道任命。

据说是徐阁老恳请皇帝,才通过了王廷的调令。

刚通过任命,徐阶内阁就垮台了。

等王廷接到命令的时候,徐阶都快要到松江了。

徐阶为什麽要自己做这个左都御史,王廷自然是非常清楚。

徐阶返回松江之前,甚至还专门来了一趟南京,和王廷谈了一天。

对于京师的政治局势,王廷是不想要掺和,于是他又找理由又称病,在南京赖了很久。

堂堂都察院的一把手长期空缺,隆庆皇帝也看不下去,在派遣了两次行人司前去催促后,皇帝也失去了耐性,让行人司的行人给王廷带去了狠话,如果再不上任下次就派锦衣卫了。

王廷这才无奈动身离开南京,这一路上磨磨蹭蹭的,王廷终于在最后期限前抵达了京师。

可刚到了京师,就遇上了六科和都察院的大战。

王廷早上还在家里祀灶,然后就被属下敲门拉了出来,打开了已经锁院的都察院。

想到往年春到,春暖花开泛舟于秦淮河上,如今却要在这苦寒的京师,听着手下御史们的争吵,王廷更加怀念南京的日子。

早知道这样,宁可辞官也不要趟这浑水啊!

就在这个时候,一名资深监察御史冲进了都察院。

「苏泽上书了!苏泽上书支持六科!还支持六科督查都察院!」

「什麽!」

都察院短暂安静了一下,接着爆发出更激烈的争吵声。

王廷在来京师的路上,已经听说了苏泽的战绩,两名世袭罔替的藩王,一名前任阁老,其馀的诸如给事中和御史,那都算不上战绩。

这苏泽上书站在六科这一边,都察院自然是群情激奋,但是群情激奋之馀,则是色厉内荏。

毕竟苏二疏的名头实在是太猛了!这一次他又和六科联手,都察院就算是人多,也未必是对手。

众人慢慢的将目光放在了王廷身上。

「大司宪!」

又是一名资深御史说道:「大司宪,您是九卿重臣,这件事您可要表态啊!」

「是啊,大司宪,六科宵小跳到我们都察院头上,以后事事要向六科汇报,吾等还如何严正纲纪啊!」

王廷的内心更加绝望了。

就在这时候,又一名消息灵通的监察御史进门说道:

「六科今日也上了不少奏疏,必然是和苏泽约定好的,一起发难!」

「无耻六科!」

「这麽看他们是蓄谋已久!六科必定是早有预谋,六科临阵冲锋,苏贼在外呼应!当真好算计!」

这时候,资深御史齐康坐不住了,他站起来说道:

「吾等应该全力弹劾苏泽,压制住这股妖风!」

但是很快,更多资深御史站起来说道:

「此次祸首定然是六科,弹劾苏泽有什麽用!」

「对!先揪着六科弹劾!吾等可分成几个组,分别对着六科的十二给事中们弹劾!」

「对对对!六科人少,只要弹劾掉一两个给事中,就能打掉他们的气焰!」

「我有刑科给事中沈束的风闻黑料!我来弹劾他!」

在场的齐康,越发觉得局势开始失控。

人多势众,是都察院的优势,但是如果群起攻之,又会让皇帝和内阁厌恶。

齐康想要劝说同僚冷静一点,找一些切实证据再弹劾,可如今这氛围,也由不得齐康再多说了。

甚至面对这样失控的局势,左都御史王廷都一脸茫然。

事情到了这一步,齐康也只能跟着大潮走了,至于大潮最后冲向何方,就不是齐康能预料的了。

——

腊月二十四日。

当皇帝看到堆满案头的奏疏,对着身边的李芳没好气的说道:

「这就是朕的御史!」

李芳手里拿着一本弹劾刑科给事中沈束的奏疏,这封奏疏实在不堪,甚至弹劾说沈束暗结严嵩?

刑科给事中沈束,在嘉靖二十七年,因上疏得罪了严嵩,被关押诏狱十八年。

一直到隆庆皇帝继位,才将他从诏狱放出来,他结交严嵩?

在诏狱中结交严嵩?

这份奏疏中的罪行,还说沈束没儿子,是因为「家风不靖」的原因。

你被关十八年你生儿子看看?

李芳都摇头,他甚至觉得上书的这个监察御史是反串的。

「国朝优容科臣,他们就是这麽纠察大臣的?」

隆庆皇帝提起笔说道:

「具奏《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疏》,颁行考成法,以六科羁縻都察院,六科则交考成册到朕处。」

「一应弹章必明注时日丶指陈实迹,若钱粮则勘验簿册,刑名则查核案牍,吏治则取证民情。」

「再有以风闻言事而不实者,考课为下,累行不堪者,调出六科都察院任用。」

写完后,隆庆皇帝对着李芳说道:

「送给内阁,再由内阁拟定个具体的章程来,颁谕执行。」

「唯。」

看到李芳却没有立刻退下,隆庆皇帝又问道:

「还有什麽事?」

李芳说道:

「内阁首辅李大人上疏,请办今年的元宵灯会。」

「李首辅说:『陛下御极以来,四海晏平,此时办上元灯会,彰陛下圣德,显太平盛世,慰万民仰望圣治之心。』」

「李首辅也在内阁议了,上元节这一天允许官民百姓达旦夜游,由顺天府维持治安。照前例在正阳门外张挂花灯二十盏,装点工钱都由户部出钱。」

「陛下若是觉得灯市不够隆重,可由内帑再出钱。」

李春芳的奏疏意思很明显了,上元灯会要办,维持治安的钱外库出,但是户部拿钱就只有最基本的灯展,也就是前朝旧制的花灯二十盏。

如果皇帝要办得更热闹,那就要内帑自己出钱了。

听到李芳这麽说,隆庆皇帝自然是大喜过望!

其实他也不是舍不得花钱,但是办灯会不是花钱就行的。

维持治安,防火防盗,这些都是外廷协调配合的。

如果只是扎几个花灯在宫内热闹,那这灯会又有什麽意思?

果然是李首辅!一出手就解决了朕的难题!

「准奏准奏!」

隆庆皇帝迫不及待的准奏,接着对李芳说道:

「让尚宝丞觐见,朕要亲自过问皇室花灯样式。」

「另外允许民间扎灯同赏,朕要与民同乐!」

李芳再次称唯,但是还没有退下。

「还有什麽事吗?」

李芳又掏出一份奏疏说道:

「这是左都御史王廷的辞呈。」

「王廷不是前日才到任?」

隆庆皇帝想到都察院的近况,也对王廷的拖延请辞有些厌烦,心中也准备同意他的辞呈。

但是他还是问道:

「内阁怎麽看?」

李芳说道:

「李首辅觉得,王廷性格唯唯,应是才到任没能适应,内阁主张驳回。」

性格唯唯?

就是说性格软弱好拿捏了?

隆庆皇帝明白了李春芳的意思,都察院改革的关键时期,正需要王廷这样一个性格柔弱的左都御史。

「还是李首辅思虑周详,不许王廷辞官!」

看到李芳还不离开,隆庆皇帝无奈的说道:

「李大伴,还有吗?」

李芳掏出最后一本奏疏说道:

「陛下,还有最后一件事,这是通政使李一元的辞呈。」

想到李一元在通政司忙碌的身影,皇帝倒是对这位隆庆二年饱受痛苦的通政使有了一点同情。

但是同情归同情,李一元这次的表现,还是让皇帝满意的。

「不准。」

接着皇帝又说道:「和高阁老说一下,等京察过后,廷推刑部侍郎的时候,把李一元的名字列上去。」

六部侍郎也是正印官,是部门的常务次长,也是要通过廷推任命的。

通政使是正三品,六部侍郎是正二品,这也算是升迁了。

至于现任刑部侍郎洪朝选,在政治上已经是死人了,就等着京察走个程序就可以黜落了。

皇帝都已经选好了接任人选,因为外朝廷推的名单,最后是要皇帝确认的。

——

苏泽家中,系统弹出了结算报告。

【在内阁首辅李春芳的运作下,你的奏疏被放在了六科上书之后。】

【六科和都察院的争端让皇帝厌烦,《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疏》通过。】

【五年后,张居正上书全面推广考成法。】

【你的版本的考成法执行了五年,大明国祚+1】

【宿主威望+400。】

只能执行十年吗?

国祚也才加了一年,也对,这是劣化版的考成法,约束的就是言官。

张居正的全面考成法,也不知道给国祚加了几年?

威望加400!这说明天下苦言官久矣!

苏泽这麽做,可以说是大快人心。

这次竟然是李春芳出手?

也对,这套手法行云流水,不落痕迹,确实是李春芳的风格。

苏泽再次将最近发生的事情复盘,更是佩服李春芳的手段。

李春芳只不过是将苏泽的奏疏延后了一段时间,挑拨了六科和都察院争斗。

这时候再递上苏泽的奏疏,事情就变成了苏泽配合六科攻击都察院。

这下子性质就完全不同了。

原本要面对六科都察院整个言官团体,却被分化成了两个团体。

最后苏泽这个六科的「帮凶」,「提议」让六科纠察都察院,但是同样的,六科也被皇帝套上了紧箍。

高,实在是高啊。

改革阻力极大的考成法,反而成了双方妥协的结果,六科和都察院都乖乖的接受了。

苏泽又感慨,李阁老你这千年的狐狸,是真的懒啊。

这时候,徐渭从门外走进来,他手里提着几个匣子说道:

「东翁,今天到了拜门的日子了,礼物已经准备好了。」

拜门,就是年前走亲访友送年节礼物了。

这项习俗延续至今,礼尚往来,身在官场,人情世故也是免不了的。

拜谁,怎麽拜,什麽关系什麽时候去拜,其中都有不同的说法,拜门有一套森严的规矩。

如果不是徐渭这个幕僚,苏泽这个穿越者,还真的搞不清楚其中的门道。

这也是为什麽京师大小官员都要请幕僚的原因,如果没有好的幕僚,那就只有求家里有一个能干的妻子帮着操持了。

徐渭不仅仅帮着苏泽拟定了名单,还按照苏泽的要求准备好了礼物,可以说是相当的能干了。

苏泽接过名单,第一行就是当今首辅李春芳了。

苏泽是报馆总编官,而报馆总裁官就是李春芳,所以李春芳就是苏泽的堂上官,也就是顶头上司。

这一条就决定了拜门第一个要去拜李春芳,苏泽想到自己给李春芳准备的礼物,让徐渭提起木匣,向刚刚帮了自己大忙的李阁老家而去。

(本章完)

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
首页 书架 足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