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章 详议武监
苏泽站在官员的队伍中,蒙古称臣,四海晏平,这句天可汗似乎也没喊错。
京师百姓这句呼喊,也让把汗那吉反应过来。
他从小就仰慕汉化,也对自己的爷爷俺答汗和叔叔黄台吉不满,早就有投奔大明的想法。
他乾脆也跟着喊道:
「顺义王向天可汗之子呈送贡物!」
说完,把汗那吉将一个精致的匣子举过头顶,对着朱翊钧说道:
「殿下,这是成吉思汗的马鞭。」
听到这里,众人纷纷吸一口气。
俺达汗的全名是孛儿只斤·俺答,从姓氏就知道,这是黄金家族的血脉。
身为成吉思汗的子孙,手里有几件成吉思汗的遗物也是正常的。
但是俺达汗竟然在第一次朝贡的时候,就将如此具有象徵性的物品上贡给大明,足以可见在东胜卫之战中,棱堡和新式火炮给蒙古人多大的震撼!
朱翊钧好奇的看着平平无奇的马鞭,但是听说是成吉思汗用过的东西,忍不住将马鞭拿了起来。
朱翊钧将马鞭拿起来的时候,在场的百姓都欢腾起来!
这是在太祖驱逐元庭后,成吉思汗后人向大明表示臣服的标志,这样的武功,当然是配得上一句天可汗的。
京师城外的欢呼声,很快就由太监送到了宫内。
隆庆皇帝年后身体有些微恙,也有锻炼太子的想法,所以才派遣小胖钧去迎接使团。
但是听完了太监的汇报,隆庆皇帝又后悔起来,为什麽自己没有亲自去呢?
听说了京师百姓都口诵「天可汗」之名,隆庆皇帝更是觉得全身舒坦到了极点。
这是自己父皇一辈子都没有达到的伟业啊!
不,这是成祖都没有达成的伟业!
当年成祖七征塞北,也只是让蒙古人逃跑,而自己是让蒙古人称臣,连成吉思汗的马鞭都进贡了啊!
隆庆皇帝越想越是激动,对身边的李芳说道:
「速速开宫门,让太子将马鞭送来!」
「朕要亲自告庙,将马鞭献给列祖列宗!」
——
正月十六,京师各大衙门逐步开始恢复办公。
过年期间,《新乐府报》丶《新君子报》和《商报》这三大民报都只是减少了版面,并没有停刊,所以刚刚到了正月十六,罗万化就急着打开了报馆,赶着要将年后第一期的报纸编排出来。
苏泽本想要在年后偷懒几天,却在上班第一天就接到了皇帝的口令,要求他会同兵部和定国公徐文壁,把武监办学的方案给定下来。
苏泽不得已在上班第一天就去了定国公府上。
明日就是兵部议事的日期,皇帝在年后上班第二天就着令兵部商议武监的事情,足以可见皇帝对武监的重视。
这大概也和上元节前,百姓那一声「天可汗」有关。
都是「天可汗」了,怎麽能没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呢?
而苏泽也知道,皇帝让他提前一天来定国公府上,就是做好明日谈判的预案,确定谈判的底线。
定国公徐文壁也不敢在苏泽面前摆什麽国公的架子,他很清楚皇帝让他和苏泽一起去兵部,还是要以苏泽为主。
能不能好的结果,都要看苏泽的,所以他姿态很低的在国公府门前迎接苏泽。
苏泽看着这位大明首席大祭司,一双打理得很好的胡须,这是大明上层阶层的特点。
明代官场并没有强制蓄须的要求,很多官员也都是刮胡子的。
比如苏泽这些年轻官员,基本上也都是不蓄须的。
原因也很简单,胡须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打理的。
如果不打理,胡须就会乱糟糟的,吃饭都要沾一胡子的汤。
只有有人伺候的权贵,才会故意留长须,他们还会给胡须涂上各种保养的药膏,维持胡须的亮泽。
徐文壁其实年纪并不大,他摸着乌黑的美髯,亲自带着苏泽进入国公府。
国公府果然富丽堂皇,不过苏泽也没心情欣赏国公府的景色,来到书房后,徐文壁迫不及待的说道:
「苏翰林,明日去兵部,你有几成胜算!?」
几成胜算?
自己又不是来兵部干架的,几成把握是什麽意思?
但是看到堂堂定国公,此时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,苏泽不由的叹气,大明的勋贵是真不中用啊!
看来这些年,勋贵都被兵部压的很惨。
徐文壁接着说道:
「今日一早,陛下就召我进宫。」
苏泽严肃起来,行礼说道:「请陛下谕令。」
徐文壁挥挥手说道:
「不用这么正式,陛下只是几句叮嘱,陛下说了,此番能争取多少争取多少,实在争取不到就算了,只要能把武监尽快办起来就行。」
徐文壁说的话如同哑谜一样,但是苏泽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。
皇帝要的是武监的主导权。
可隆庆皇帝对此也没有底,所以才让徐文壁来叮嘱自己,在武监的事情尽量争取利益,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向兵部妥协,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先把武监搞起来。
苏泽无语的看向徐文壁,本以为定国公已经够怂了,没想到皇帝更怂。
不是,你天可汗呢?
苏泽叹息一声,也明白皇帝的无奈。
虽然皇帝可以下旨任命武监的人员,但是无论是皇帝本人,还是定国公徐文壁,都没办法亲自来运营这个武监。
最后办学这个事情,还是要落在兵部头上。
如何让兵部办好武监,这就是成了皇帝最头疼的事情。
文官使绊子的办法实在是太多了,隆庆皇帝还在裕王府的时候,就已经见识过了他们的手段了。
苏泽看向徐文壁问道:
「徐国公,这武监的事情,总共就五件事,『大义』丶『财权』丶『教务权』丶『人事权』丶『考核权』。」
苏泽掰着指头给徐文壁分析道:
「武监的军官是效忠陛下的,陛下又亲任监正,那入学的武生就是天子门生,这大义陛下已经占住了。」
定国公连连点头,皇帝也对他说过类似的话。
苏泽又说道:
「办学是要花钱的,而且培养合格的军官,可不是一笔小开销。」
定国公问道:「要多少银元?」
苏泽竖起手指说道:
「一名武生,一年至少要一百银元。」
定国公倒吸一口气道:
「这麽多?」
苏泽说道:「民间都有说法,穷文富武。国子监的读书人,只要每个月一石米的廪膳,然后给他们书读,就算是加上纸张费用,一个月两三银元也足矣了。」
「可武监生不同,兵书要读,骑马射箭,鸟铳火炮,这些都是要花银元的。」
「有个跌打损伤,还要出钱养着,每日的伙食都要比国子监生好,才能顶得住日常操训。」
苏泽这帐自然没算错,近代军官的培养成本是极其高昂的。
如此高昂的培养成本,但是培养的却是要吃苦上战场的军官,贵族子弟反而会逃离军校。
所以近代历史上很多国家,读军校,成了贫苦百姓实现阶级突破的唯一机会。
这也是为什麽近代国家中,新式军官团体往往会成为进步势力的原因。
苏泽的想法和隆庆皇帝一样,先把军校办起来。
目前军校招收的,就是勋贵和卫所军官子弟。
但日后总是有机会,可以向普通百姓招生。
苏泽看向定国公徐文壁道:
「这笔银元谁出,谁就能占据主动,这就是所谓财权。」
徐文壁明白了苏泽的意思。
如果武监的费用是外朝从国库出,那兵部就能在武监中占据更多的话语权。
而如果皇帝将这笔银元出了,那兵部就无法插手武监的财政事务。
徐文壁当然没办法这个时候就回答苏泽,他点头表示会向皇帝报告。
最⊥新⊥小⊥说⊥在⊥⊥⊥首⊥发!
苏泽继续说道:
「接下来就是武监生的课程了。」
「既然要读书,总要有个学习的纲要,就像是读书人科举要以四书五经为纲一样,这武监生两年时间要学什麽,怎麽学,这些就是『教务权』。」
徐文壁连连点头,苏泽接着说道:
「苏某的想法,是将两年的学制分成两半。」
「第一年先入学,学习兵法韬略,并习练武艺,再灌输以忠君爱国的理念。」
「第二年开始,则分为『骑兵班』丶『步兵班』丶『炮兵班』,分别传授不同的兵种的操练和作战技巧。」
徐文壁眼睛一亮,果然苏泽是有办法的。
苏泽话锋一转说道:
「这教务权可以让给兵部,但是所编写的教材,必须要陛下亲自审定,而武监的教官,也必须要通过教务的考核才行,不能是纸上谈兵之辈,需要能领兵作战。」
徐文壁连连点头,他也明白了苏泽的意思。
编写教材这种繁琐的事情,还是交给文官比较好,反正只要皇帝最终把关就行了。
对于皇帝来说,教官的人选要比教材重要。
所以苏泽要求加上一点,教官也要完成同样的训练要求,也要能参与实战。
这一点就可以刷掉大部分的文官了。
徐文壁连连称赞,只是他也没有仔细想想,在大明旧有的勋贵和卫所体系中,同样也没有这样的教官。
如今能有这个素质的军官,大部分都在戚继光俞大猷他们编练的抗倭新军中。
当然,对于皇帝来说,这些也都是「自己人」。
苏泽埋下了伏笔后,接着说道:
「教务权说完了,人事权刚刚苏某也说了,最后就是考核权了。」
「如果最终考核权还在兵部手里,那武监还是要被兵部钳制。可若是褫夺兵部的授官之权,又有违祖制和《大明会典》,兵部又要再起议论。」
徐文壁连连点头,这也是皇帝最担忧的地方。
但是考核的权利,又是最重要的权利。
之所以这些勋贵和军户子弟,愿意来上武监,不就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吗?
可如果最后的考核权还在兵部手里,那两年认真读书又有什麽意义?
这也是皇帝最纠结的地方。
苏泽说道:
「下官倒是有一个办法。」
「苏翰林请讲!」
苏泽说道:
「其实这个办法也简单,就是将职位和差事分开。」
「职位和差事分开?」
苏泽点头说道:
「百户丶千户丶指挥使,这些是职位,武监生要承袭职位,还按照《大明会典》的规定,交给兵部确认。」
「但具体的差遣,则根据在武监中的成绩排名来。」
「排名靠前的武监生,可以优先选择更好的差遣,可以分到更容易立功的军队。」
苏泽这个办法,其实就和宋代的官制差不多。
百户丶千户丶指挥使,这些军中职位原本就是世袭的,苏泽想要乘机将这些职位虚无化,彻底变成只决定待遇的虚位。
然后在这个基础外,建立一套新军的差遣体系,也就是新的军官职位。
这样一来,就可以绕过兵部,同时又能推动苏泽计划已久的新军改革。
苏泽本来就没准备将这些军官放回到原本的卫所中。
新军官自然是要给新军准备的,有了这批进步军官作为骨架,苏泽就可以打造新军了。
然后等到新军力量占据上风的时候,在彻底废除大明这套又低效又腐败的卫所军体系。
当然,饭要一口一口的吃,当务之急苏泽和皇帝的意见一致,尽快将武监建设起来才是当务之急。
徐文壁将苏泽说的意见记下来,又匆忙入宫,向皇帝汇报了今日的谈话。
隆庆皇帝听完连连点头,原则上同意了苏泽的意见。
但是在出钱的问题上,皇帝又开始犹豫不决。
设立武监,可不单单是学费。
修建武监的花费,也必然也是一笔巨大的数字。
次日,正月十七。
就在京师很多衙门还沉浸在年节氛围中的时候,兵部上下弥漫着紧张的氛围。
在兵部尚书霍冀的带领下,兵部侍郎曹邦辅以下,兵部各司的主官都严阵以待。
定国公徐文壁的马车抵达兵部,当徐文壁和苏泽从马车上下来的时候,霍冀命令打开兵部的正门。
一众兵部官员站在正门后的仪门前,这架势让定国公徐文壁都紧张起来。
他回头看了一眼跟在自己身后半步的苏泽,莫名觉得安心许多。
(本章完)
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,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将在第一时间删除!
Copyright 2023污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