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天幕:开局一首不妙曲,老朱哭了 书架
设置 书页
A-24A+
默认
第20章大明风华,汉家衣冠的荣耀回归!
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

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,是一种失而复得的珍贵。

【第二道政令:重塑礼乐制度!】

【朱元璋亲自审定《大明集礼》,从祭祀、朝会,到婚丧嫁娶,都恢复了汉唐的传统礼仪。】

【他要让每一个大明的子民,从出生到死亡,都生活在一个纯粹的汉文化环境之中。】

【第三道政令:重开科举,独尊儒学!】

【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想要国家的长治久安,就必须重新建立起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社会秩序。】

【他亲自编撰《六谕》,要求在全国乡里宣讲,教化万民,内容便是:孝顺父母,尊敬长上,和睦乡里,教训子孙,各安生理,毋作非为。】

这些看似朴实无华的道理,却是维系一个庞大农业帝国最稳固的基石。

看着天幕上那个雷厉风行,以铁腕重塑汉家山河的自己,朱元璋的眼中,流露出一丝欣慰。

他这一生,杀人无数,也被人骂作“暴君”。

但他所做的一切,都对得起“恢复中华”这四个字!

天幕的视角,再次拉高。

【明朝的建立,其意义,远不止于赶走一个异族统治者。】

【它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,向天下宣告了一个真理:】

【汉人的江山,终究要由汉人来坐。】

【汉人的文化,才是这片土地上唯一合法的“正统”。】

【任何外来的统治,都只是暂时的“变态”,最终,都将被“常态”所纠正。】

【从此,“汉”这个身份认同,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正确性与合法性。它与“中华正统”这个概念,被死死地焊在了一起。】

看到这里,所有人都明白了。

元朝的百年统治,非但没有磨灭“汉”的印记,反而像一块磨刀石,将这个身份磨砺得更加锋利,更加具有攻击性。

它让后来的汉人王朝,在面对异族时,有了一种天然的心理优势和法理依据。

天幕的画面,并未就此停止。

历史的车轮,滚入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

【清。】

【又一个由少数民族——满族,建立的大一统王朝。】

【这一次,汉人的身份认同,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?】

画面中,清军入关,扬州十日,嘉定三屠……血腥的杀戮,再次上演。

一道让所有汉族文人感到奇耻大辱的政令,被颁布下来。

【剃发易服!】

【留头不留发,留发不留头!】

无数汉人,为了守护那束象征着汉家身份的头发,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
然而,天幕的解说,却话锋一转。

【但是,这一次的征服者,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。】

【他们在用武力高压,推行“剃发易服”这种标志性的征服政策的同时,在更深层次的制度与文化上,却选择了全面的继承与汉化。】

画面中,年轻的康熙皇帝,在书房内诵读着《论语》。

他设立南书房,重用汉臣。

他开博学鸿词科,笼络汉族文人。

他六下江南,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,亲笔题写“治隆唐宋”四个大字。

【清朝的皇帝们,比蒙古的统治者,更深刻地理解了“以汉治汉”的精髓。】

【他们保留了明朝的内阁制度,沿用了明朝的行省划分,尊崇孔孟之道,以汉人的方式,来统治汉人。】

【最终,他们自己,也在这个过程中,被庞大而深厚的汉文化,所逐渐同化。】

【至此,汉人身份的最后一次挑战,也以一种奇特的方式,宣告结束。】', '')

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
首页 书架 足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