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天幕:开局一首不妙曲,老朱哭了 书架
设置 书页
A-24A+
默认
第33章 无形的枷锁
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

('天幕之上,那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仍在对峙。

咆哮的蒸汽朋克与静谧的田园牧歌,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壁垒彻底隔绝。

一行新的文字,在天幕中央缓缓亮起,带着审判般的冰冷。

【除了市场与资本,工业革命的火焰,还需要另外三样关键的薪柴:劳动力、技术创新以及制度保障。】

【而在这三方面,十八世纪的中国,同样被无形的枷锁牢牢束缚。】

第三个关键词,随之浮现。

【劳动力】

“劳动力?”

大唐,太极殿内,李世民眉头微蹙,感到一丝不可思议。

“我中华地广人众,开运河,筑长城,征百万大军,何曾缺过人手?”

天幕似乎听到了他的心声,立刻给出了回应。

一行冰冷的旁白文字浮现。

【中国不缺人口,但缺少工业革命所需要的“自由劳得力”。】

画面中,一本厚重的黄册被一只无形的手翻开。

工整的毛笔字迹,记录着一个家族的命运。

【姓名:张三。】

【籍贯:山东xx府xx县。】

【户别:民户。】

【职业:农。】

天幕的声音,仿佛从遥远的时空传来,在每一位帝王耳边回响。

【自秦朝商鞅变法以来,历代王朝都建立了极其严密的户籍制度。】

【一个人的身份,从出生起就被牢牢绑定。】

【军户的儿子,世代当兵。】

【匠户的子孙,世代做工。】

【而数量最庞大的农户,则被死死地束缚在土地之上,终其一生,难离乡土。】

【“安土重迁”,既是深入骨髓的文化传统,更是精心构筑的制度设计。】

镜头陡然一转,大明皇宫的景象呈现于天幕。

画面中,朱元璋为了防止人口流动,颁布法令,百姓若无官方路引,出远门百里即为“流民”,可被随意拿问处置。

奉天殿内,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脸色,瞬间变得铁青。

他制定这些政策的初衷,是为了稳定社会,防止流寇四起,更是为了便于征收赋税,巩固他的江山社稷。

可天幕却用最残酷的方式告诉他。

他亲手打造的这个稳定的社会结构,如同一张覆盖天下的天罗地网,锁死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。

没有大量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涌入城市,工厂便失去了最基本的血液。

天幕画面再次对比。

【与之相对,英国的“圈地运动”虽然野蛮而残忍,却在客观上,创造出了一个庞大的、一无所有、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“无产阶级”。】

【他们,是工业革命的第一代工人。】

这番对比,让所有帝王感到一种刺骨的寒意。

紧接着,第四个关键词浮现,比之前的任何一个都更加刺痛人心。

【技术与人才】

画面中,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“精英”形象。

左边,是一位悬梁刺股、寒窗苦读的中国书生。

他房间里堆满了经史子集,皓首穷经。

他的人生目标,便是在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,一朝成为天子门生,治理万民。

他研究的,是“治人之术”。

右边,是一位满身油污的英国工程师。

他正趴在简陋的工作台上,借着昏暗的油灯,聚精会神地修改一张复杂的机械图纸。

他的毕生追求,是改进蒸汽机的效率,或是发明一种全新的机器。

他研究的,是“格物之学”。

天幕的旁白,如同一记重锤,敲在所有帝王的心上。

【人才的流向,最终决定了一个文明的走向。】

【在数千年的时间里,华夏最聪明、最有才华的一批人,他们的精力与智慧,几乎全部被引导到了“学而优-则仕”这条独木桥上。】

【科举制度,在维护大一统、选拔官僚方面,功不可没。】

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
首页 书架 足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