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天幕:开局一首不妙曲,老朱哭了 书架
设置 书页
A-24A+
默认
第52章铁屋中的呐喊:砸碎孔家店!
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

这两个字,如同烧红的烙铁,狠狠地烫在每一个观者的心上。

“吃人?”曹操的眼神变得无比锐利。他戎马一生,见过真正的尸山血海,人相食的惨状。但这书里的“吃人”,显然另有所指。

天幕的画面,给出了答案。

【所谓“仁义道德”,在某些时候,已异化为束缚人性的枷锁。】

画面中,“三纲五常”、“三从四德”,这些帝王们用来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纲常,化作了一条条粗大的、锈迹斑斑的铁链。

“君为臣纲”,是一条锁住了所有官员脖颈的铁链,让他们在君权面前,不敢有丝毫的忤逆与思考。

“父为子纲”,是一条捆绑住无数年轻人的铁链,让他们的人生,只能按照父辈的意愿,亦步亦趋。

“夫为妻纲”,更是一条沉重的锁链,将无数女性,锁死在深宅大院,磨灭了她们所有的才情与自我。

一座座冰冷的“贞节牌坊”,拔地而起。牌坊下,是一个个年轻寡妇被活活“熬死”的枯槁身影,她们的牺牲,只为了换取家族的一点虚名。

这直白、血淋淋的视觉冲击,让所有帝王陷入了长久的沉默。

他们是这些“锁链”的制定者、维护者与受益者。他们用这些“规矩”治理天下,打造了一个看似稳定有序的帝国。可天幕却告诉他们,在这秩序之下,是一个个被吞噬的,活生生的人。

“一派胡言!”汉武帝刘彻终于忍不住怒喝出声,“纲常伦理,乃国之基石!岂容如此污蔑!若无君臣父子,天下岂不人人皆为禽兽,大乱将至!”

他的愤怒,代表了大多数帝王的心声。

然而,天幕的批判,并未停止。它转向了另一个领域。

画面上,出现了胡适的身影。他温文尔雅,却提出了石破天惊的主张。

【文学革命!】

【主张:废除诘屈聱牙的文言文,改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进行书写!】

“哦?”咸阳宫内,嬴政的眉毛挑了一下。

他想起了自己颁布的“书同文”,那是将不同国家的文字,统一成一种标准。而眼前这个叫胡适的人,要做的是将精简的文字,变成直白的白话文。

“有点意思。”嬴政低语。其心可嘉,其志可畏!

自由、平等、个性解放……

这些崭新的,如同惊雷般的思想,通过《新青年》这样的报刊杂志,像燎原的野火,迅速在新一代的青年中传播开来。他们开始质疑包办婚姻,开始追求自由恋爱,开始反抗***的父权。

传统的家庭与社会结构,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,发出了“咯吱咯吱”的声响,摇摇欲坠。

如此颠覆性的运动,自然激起了守旧势力的疯狂反扑。

天幕中,出现了几个老派文人的身影。

以翻译大家林纾为首,他们痛斥新文化运动是“禽兽主义”,是“洪水猛兽”,是在“刨祖坟”。

留着前清辫子的辜鸿铭,更是用流利的英文,嘲讽这些新青年,不过是“假洋鬼子”。

双方在报纸上展开了激烈的论战,笔墨为刀,唇枪作剑,其激烈程度,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。

看着这场思想的交锋,太极殿内的李世民,不禁感慨万千。

“魏征若是活在此时,定是帮助那林纾、辜鸿铭等人,与新青年大战三百回合。”他半是调侃,半是认真地说道。

这场运动,虽然没能立刻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,但它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思想启蒙。它像一把重锤,砸碎了那间关押了国人思想千年的“铁屋子”,即便不能立刻唤醒所有沉睡的人,但那呐喊声,终究让后来者,看见了光。

天幕的画面,最终定格在北京大学。

灰色的砖墙,古朴的图书馆。一个戴着眼镜,神情坚毅的青年,正在整理着书卷。

他的名字,叫李大钊。

他的目光,穿透了书本,越过了北京的城墙,望向了遥远的北方。

在那里,冰封的俄国大地上,一场名为“十月革命”的炮响,为这片迷茫的土地,传来了一种全新的,截然不同的声音。

就在华夏的思想界风起云涌,在“救亡”的道路上激烈探索之时,一场来自万里之外的国际外交骗局,即将把所有中国人,无论新派还是旧派,无论信仰何种主义,都彻底推向愤怒的顶点。', '')

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
首页 书架 足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