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咔嚓”一声,是小林举着手机的快门声。
肖锋这才注意到,镇文化站的小伙子不知何时挤到了最前边,眼镜片上还蒙着层雾气,手机屏幕亮得刺眼,反光映出他激动的脸。
“肖书记您再说一遍!”小林举着手机喊,“我录短视频!”
肖锋笑了。
他又说了一遍:“我不是来改你们的规矩,我是来帮你们守住规矩。”
这一次,他看见人群里有老人抹眼睛,手背蹭过眼角;有妇女低头擦泪,肩膀微微抖动;李瘸子用拐棍敲了敲地面,闷声说:“中!”
三个小时后,肖锋在村委会办公室刷到那条短视频时,播放量已经破了十万。
评论区像炸了锅:“这才是真基层干部!”“农村不是落后代名词,是文明活化石!”甚至有个id叫“乡村观察者”的用户留言:“这不是宣传,是共振。”
“肖书记!”小陈抱着笔记本撞开门,脸蛋红得像刚摘的柿子,呼吸带着急促的节奏,“县乡村振兴办内网能传案例了,我把今天的事儿整理成《柳河村‘家风评议’治理案例》,您看看?”
肖锋接过笔记本。
扉页上工工整整写着:“群众不怕改变,怕的是被改变。”后面附着会议记录、村民签字表、小林拍的老照片——张二婶的红薯筐、李瘸子的拐棍,连周先生下跪的照片都放了,配文是“清名易毁,自省难能”。
“写得好。”肖锋翻到最后一页,“上传吧。”
小陈刚点下发送键,桌上的座机就响了。
肖锋接起来,听筒里传来镇领导的大嗓门:“小肖啊!
你们村这案例比专家讲座管用!
我让秘书转发给所有包村干部了,明天开例会重点学!”
傍晚时分,祠堂外的老槐树下围了堆人。
90岁的阿公颤巍巍摸出长烟杆,铜烟锅子敲了敲青石板,发出沉闷的“咚”声,火星溅落,引燃烟丝,一缕辛辣的烟味在晚风中弥漫开来。
“把今儿这事儿刻碑上吧,立在祠堂外。”
“中!”李瘸子第一个应,声音洪亮,“让后世子孙知道,咱柳河村的规矩,是老少爷们儿一块儿守的!”
“写碑文得请肖书记执笔!”张二婶说。
肖锋摇了摇头,目光落在蹲在墙角捡拐杖的周先生身上:“字要请周先生写,文由大家定。”
周先生抬起头,眼里有水光在闪,像月光照在井口。
他弯腰捡起枣木拐杖,木柄还沾着尘土,他用袖口慢慢擦了擦,才慢慢站起身,声音还有些发颤:“我写。”
深夜,肖锋坐在祠堂台阶上,石头沁着夜露的凉意,透过裤料渗进皮肤。
他看着膝头的碑文草稿。
月光把“柳河村家风评议记”几个字照得发白,周先生的毛笔字苍劲有力,末尾还落了款:“退教周明远书”。
手机震动。尾号7371的消息跳出来:“下一局,你想困住谁?”
肖锋盯着屏幕看了很久。
他想起八年前被周梅羞辱时的不甘,指甲陷进掌心;想起刚到柳河村时村民的冷眼,像针扎在背上;想起今天周先生膝盖砸在青石板上的闷响,那一声“咚”,仿佛敲在心上。
原来最狠的招不是孙子兵法里的“围魏救赵”,是让人心自己醒过来。
他回:“困不住谁没关系,只要网越织越大。”
合上手机时,他忽然笑了。
祠堂檐角的铜铃轻响,叮——叮——,像是应和他心里那声释然——原来最难破的局,从来不是敌人设的,是自己心里那道坎。
晨雾再次漫上来时,肖锋的手机在裤兜里震动。
他摸出来,是县乡村振兴办的通知:“柳河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申报材料不予受理……”
他盯着屏幕看了片刻,把手机揣回兜里,动作平静。
远处山坳里传来汽车鸣笛,车灯划破晨雾,照亮路边新立的木牌——“柳河村现代农业试点区”。
木牌旁边,几个村民正搭着梯子,往祠堂外的墙上钉新刻的碑,锤子敲打铁钉的“当当”声,在清晨里格外清脆。
肖锋站起身,拍了拍裤腿的露水。他知道,新的故事,才刚开始。', '')
本站提供的小说版权属于作者,所有小说均由网友上传,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将在第一时间删除!
Copyright 2023污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